一、媒资系统构建概况
贵州电视台从1968年建台,经过40年的发展,已积累下许多珍贵的电视节目资料。据统计,目前贵州台已有10万多盘节目资料库存,并以每年6000至8000盘速度递增入库。为解决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及再利用,贵州台于2007正式启动媒资系统建设。
贵州台媒资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建设一个集视音频资料数字化,资料的存储、编目、管理、检索和发布于一体的综合媒资管理应用系统。用户通过授权,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媒资网方便、快捷地查询节目资料,实现网上调阅、资源共享、再利用和远距离传输,并且可以实现节目的网上发布、交换出售等增值服务。
系统建设采用分步式建设模式,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完成节目的数字化和对传统磁带的完备管理,第二期实现与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以媒体资产管理为核心,涵盖全台内容生产各个环节如卫星收录、上载编目、新闻制播、节目制播、广告插播、总控、节目发布的一体化网络系统,实现全台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方式。
贵州台媒资系统供应商为北京捷成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台技术办负责设备招标采购,由台总编室媒资科负责系统建设及日常应用管理。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一期建设初步完成。系统内有一个15T 容量的IBM S4700盘阵提供在线存储服务,一个290T容量的IBM 3584数据流磁带库提供近线存储服务,建成7个编目工作站、10个检索工作站、4个上载工作站、2个下载工作站。系统内目前有近2万小时的节目数据,这些节目数据涵盖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贵州台70多个自办栏目及大量珍贵节目素材(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当时在贵州工作期间的影像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贵州台媒资系统内容库的建成,也是全省最大的数字影像资料库的建成。这些数字化后的节目资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贵州建设全方位最鲜活的影像资料,不仅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媒资内容平台建设创新
在媒资系统建设中,内容平台的建设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也是最核心的工作。光有精良的设备远远不够,关键是系统里面必须有内容(节目数据)支撑,系统功能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少成正比。在内容平台建设方面,根据规划,系统必需以不少于5000小时/年的速度对节目资料进行数字转换。为使节目资料尽快完成数字化转换进入媒资库,贵州台目前同时采用了自行上载编目以及外包上载编目两种方式。自行上载编目由贵州台总编室媒资科工作人员承担,外包上载编目由北京捷成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1、制定存量和增量节目同时上载策略,并实现DvcPro磁带再利用。
在媒资系统工作流程设计中,上载是第一步骤。针对贵州电视台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我们制定了存量节目和增量节目同时上载的策略。
存量节目上载,主要抢救及整理贵州电视台库存的老节目带。由于贵州电视台新台区库房空间有限,许多老节目带至今仍存放在老台区。老台区的保管条件差强人意,这批磁带受潮、脱磁严重,总编室媒资科每个月都要调用台里的货车一到两次,去老台区分批拉回部份经过精心挑选的节目带,进行抢救性上载。
增量节目上载,首先是解决DvcPro磁带再度利用问题,为台里节约磁带成本,现在节目部门拿来入库的新节目磁带(DvcPro),媒资科用最快的时间将节目上载编目进入媒资网后,便将磁带归还给节目部门,供其再利用;其次,由于新增节目资料的再利用频率较高,这批节目资料及时进入媒资网后,极大地方便了采编人员的查询下载。
通过这两种上载方式,既解决了老节目资料的存储,也保证了新节目资料的利用,媒资系统的实用功能得到极大体现。
2、研发“手动绞带器”,解决老资料上载难题。
贵州台库存节目带现有6万多盘3/4、MⅡ、Betacom等带型的老磁带,由于历史久远,磁带粘连,而且用于上载这些带型的录像机目前大都机械老化,机械故障频繁,容易损坏磁带,影响上载。为便于上载,减少录像机磁股磨损,保证磁带信号质量,总编室媒资科通过贵州铝厂技术人员自行研发制作了7套不同带型的“手动搅带器”。 在上载之前,媒资科都会组织人员先把这批老磁带手动搅一遍,这个“手动搅带器”的搅带效果很理想,对于去除磁带上的霉斑及松带起到了关键作用,加快了上载速度,达到预期效果。
3、培养自己的媒资管理人才,采用自编与外包相结合方式进行编目。
编目是媒资系统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媒资系统的所有应用功能都是基于媒资网内节目数据的快速精准查询,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依托编目。
目前,在国内各家电视台的媒资系统内容平台建设中,上载、编目工作基本都是采取外包方式进行,由国内相关的商业公司提供服务(如捷成、索贝、大洋、新奥特等等)。外包在规模化及速度上有优势,但在编目的精细化及地域化上还有待改进。而且各家电视台的媒资系统在内容平台建成后都面临着管理及应用的问题,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对内容平台建设的实际操作了然于胸,因此如何培养自己的媒资管理人员,是各家电视台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对自我人才培养考虑,贵州台于2007年9月面向社会招聘了11名编目员,均为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并配备了一名顾问(由贵州台资深记者担任),在总编室媒资科组建起自己的编目团队。经过近三年的专业培训和工作实践,他们的编目技能日趋成熟。他们不仅承担贵州电视台的自行编目工作,同时还要对贵州电视台外包编目数据进行质量把关,并承担系统日常应用管理工作。
4、结合台情及实践,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目细则》
通过三年的编目实践,总编室媒资科根据台情,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合贵州电视台节目数据编目需求的编目细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贵州电视台节目数据编目细则》,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行业规范,又符合电视台自身需求的编目路径。
三、媒资系统应用及管理创新
1、边建设边应用,在实践中摸索系统应用功能,并规范使用审批制度。
目前贵州电视台媒资系统已初具规模,部份应用功能已经实现,本着边建设边使用的原则,系统于2008年11月正式面向全台开放使用。由于目前贵州电视台各业务网络尚未互联互通,因此开放后的媒资系统数据仅在媒资网内运行。在媒资应用终端,检索及下载是两个主要环节,基于为采编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及确保节目数据安全考虑,系统仅开放检索工作站,而下载工作站则由媒资科网管人员负责。在系统开放之前,总编室组织全台采编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对系统整体情况和使用方法作了介绍说明。
系统开放后,使用者对系统在方便节目查询、提高节目制作效率上的实用功能纷纷给予高度好评,更有使用者认为媒资系统的搭建是近年来台里给采编人员办得最好、最成功的一件事。
系统开放不仅给采编人员带来节目制作的便利,也对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改进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根据采编人员的检索需求、检索习惯的反馈,总编室媒资科对编目细则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并就检索软件功能向系统提供商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样互动,极大促进了系统内容平台的建设。此外,根据在应用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媒资科拟定了系统使用及审批制度,规范系统使用流程,强化资料使用的安全性。
2、 在台内部网站开通“媒资信息发布平台”,在第一时间提供媒资建设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
由于贵州台媒资系统尚未与台内其他业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采编人员要下载节目只能到专门的检索机房进行查询,为方便大家,媒资科利用自有人才编写了一套“媒资系统信息发布平台”电脑程序,并在台里的内部网站开通。我台员工只要登陆台内部网站,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在办公区域内极其方便地查询媒资数据(仅限文本信息),同时科室还利用该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媒资工作信息,采编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反馈意见和需求,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
3、 建立“常用素材库”,方便采编人员检索下载。
在应用过程中,为更好地为采编人员服务,总编室媒资科对媒资系统内常用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把使用率较高的节目素材进行下载收集整理,并进行单独备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常用素材库(如“云彩”“花朵”“山川”等),为采编人员省去检索时间,根据需求直接下载。
4、通过专业公司对自办节目进行销售,并在台内实行“媒资节目资料有偿服务”制度,使节目资料产生经济效益。
为让自办节目资料产生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台所属的北京经纬星影视制作公
司对自办节目进行销售,总编室同时还在台内制定《媒资节目资料有偿服务制度》,对外实行有偿服务,根据节目资料的类型及珍贵程度制定不同价位进行销售。
5、制作《媒资周报》,让领导及时掌握媒资建设进程,并为领导制定媒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服务。
媒资建设是一个长线工程,工作人员默默无闻,不比节目部门容易出亮点、出成绩,为让领导知晓掌握建设进程,了解工作情况,同时为领导收集提供业内动态,为领导制定媒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服务,总编室每周都制作一期《媒资周报》上报所有台领导,并送相关业务部门参考。
6、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系统影响力。
我台媒资系统节目资料涵盖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经济、人文、风俗、旅游、时政等各行各业的珍贵影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突显这一特色,我们从抢救整理文化遗产这一观念入手主,对系统进行大力宣传。先后在台内举办大型主题展览介绍媒资系统,同时我台向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舆情信息》(主送中宣部)报送的多篇媒资工作信息均被采用。此外,我们在国内各相关行业刊物发表了媒资建设的相关文章数十篇。
7、强化自我培训,主动学习交流,。
媒资建设看似单调,却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综合素质,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总编室媒资科每月都会举行一次内部培训,邀请台内资深编导记者及外包公司的资深编目培训师对我台的编目员进行业务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二十余次。
同时,由于媒资是个新行业,不能闭门造车,向外进行学习交流也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总编室每年都会派遣人员到外包公司的编目中心及项目点进行观摩学习,强化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寻找媒资建设新的发展契机。
2010年1月,总编室媒资科因在媒资建设工作中的优异表现,荣获台里颁发的“2009年贵视年度团队提名奖”。
责编: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