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前的今天,我其实非常苦闷和彷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突然之间从巅峰到了谷底。我们音像资料馆都是从海外资料起步,1984年到1992年主要是播放内部的海外故事片,93年开始应上海东方电视台的邀请,我们开始用海外专题资料来编节目,推出一档《海外博览》,非常受欢迎,到了95年,老牌的上海电视台坐不住了,也来找我们做节目。我们和他们一起编制了一百集的大型纪录片《世纪回眸》,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到了99年发行VCD在全国发行了一万多,被《新民晚报》 称为当年春节最受欢迎的礼品。 于是我们又海外专题资料编了好多策划书,但是没有想到,从1999年春节开始一直到1999年9月,一直碰壁无人问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1998年底正好是全国改革开放20年,我们馆里的一个的年轻业务骨干他利用片库的一部日本人所拍的讲上海人普通市民一天生活的纪录片,主动与电视台联系,在当时的黄金栏目《新闻观察》联合制作了一个叫 《张家宅1978——1998》,进行了20年的强烈对比,结果一举获得全国外宣新闻一等奖上海新闻一等奖。
要搞上海资料的研发谈何容易,1995年我们挂了一个牌子叫广电节目中心,移交给我们几万盘带子。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对上海资料研发无从入手。带子集中在1984-1994年的11年间,这些节目电视台记者亲自拍摄亲自编辑,远比我们熟悉。他们要利用这些资料哪要我们插手。为什么《上海张家宅》能够成功呢,这部片子不是电视台拍摄的,是日本人1978年拍的,正是电视台记者的所需要的,但是又是他们所不熟悉的不掌握的。从大范围来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海珍贵历史资料。80年之前全部是胶片拍摄,数量很少,80年采用磁带,数量激增,要签上海珍贵资料的牛鼻子,牵住了才能推动整个研发工作。看准了以后就好办了,赶紧收集资料,我叫做三箭齐发。先看片库里1980年之前有没有资料,找到几盘。第二到北京去录,第三去美国采集资料,上海珍贵资料立刻出现了增长。原来只有三部,现在有100多段,20多个年份。 本来上门不睬你,现在有了资料向上海电视的三大黄金栏目进军。电视台新闻收视率,新闻1娱乐2 社教3,原来利用海外资料只能做小三,现在有了上海珍贵资料,上海电视台正好表现上海为主,正好碰到千年之际,回顾下上海百年的变化,就在上海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新闻透视、新闻观察、新闻报道中上去,2000年1月1-6日推出《千年之交看百年上海》,一共六集,共四十多分钟。
第二,当时唯一深度报道的栏目《新闻透视》有整整20分钟,如果第一个栏目主要是呈现历史资料,2 0分钟不能只看历史资料,要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上海新闻中心负责人和我说,你准备怎么来表现上海一百年的变化,我说,现在讲经济建设,但经济哪个方面都不能概括,我们从城市发展入手,上海如何从3平方米扩展到300平方米,我体会到上海的城市发展不是平均的,而是沿着主轴线向南北或者东西方向前进,城市功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我就结合研究心得,做了《东西南北话上海》 。
2000年12月,我又承担一个节目,那叫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栏目那是晚上六点半的新闻,正好是20世纪结束回顾上海百年,我先做了五集样片,新闻中心领导觉得节奏太慢,不行,要有尽量多的历史资料,快节奏,大容量。我回来后2天2夜只睡了两个小时,把五集片子改好,领导觉得不错,于是我们就做了31集,整整12月份完整讲述上海某一方面的一百年变迁《上海百年》。看片.
就这1分06秒里面,我用了34个画面,跨度70年,密度之高,节奏之快,资料远远超出他们要求,新闻中心主任还放到一半的时候就和我预定,半年以后的建党八十年《八十年档案》,又做了整整一个月,使我们节目开发进驻上海电视台三大黄金栏目。
同时,我们又成为重点大片不可或缺的主创者。大家知道,电视台在几年间会作个重点大片,2001年的时候苏州河由黑变清,电视台就要求做一个大型的描写苏州河150年变迁的片子。找到我,我就做了6集片子,全长300分钟,我们担任了前三道工作,策划、撰稿、资料提供,6集解说词全部由我一个人撰写,资料提供我称为五老并举,影视资料、老地图、老报刊、老杂志、指认老建筑等等。我们担任前三道工序,他们是拍摄采访编辑,强强联手,打造精品,苏州河拍摄完成后,整整花了一年半时间从01年3月份到02年9月,我在图书馆里呆了4个月,查找资料,因此我们说,策划撰稿一定要研究先行,资料提供五老并举。看片《苏州河》
第一集讲水上运输、2大桥文化、3文化、4经济、 5社会、6环保,片子播出以后,很多人就在议论,原来身边的苏州河有这么多的故事,获得当年中国电视片2002年学术片系列二等奖,一等奖是央视大片《一个人一座城市》,又获得1987年-2007年中国文献电视片纪录片作品奖。04年纪实频道又来找我了,做《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仅仅花了3个月就做出来,连我都拉上去采访,可是最关键的忘记了,连纪实频道和音像资料馆联合摄制都忘记写上去。于是我们又在思考,是否是被动的做,我们始终是一个配角。
新的形势出现新的探索,什么形式出现了?2003年我们原来游离在外面,融合进集团,给我们一个有利的推动,我们在上海珍贵资料采集上获得大丰收。原来我们珍贵资料上主要集中在49年之前,五六七三十年大空白。现在好了,集团所有的资料我们都能提供给我们。我们一网打尽,有三个,一是上海电视台的新闻专题片,二是归电视台所有的科影厂专题片,三是已经交到北京去,科影厂1958年到1961年的新闻,原来只有10小时,现在有了将近1000条100个小时。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电视台所有的资料收过来,就要为电视台各频道提供珍贵资料服务。中心领导想出了一个很好打主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就是2005年7月6日自己放了一个大炮仗,当时抗战胜利60年,在本馆开了一个关于抗战资料播映会,所有电视台报刊都报道这个消息获得空前成功,连我在美国的外甥也打电话来,说看到央视4套节目有我讲解的画面。为什么会获得成功,第一是时机选的好,7月6日的第二天全国进入报道高潮,老资料变成了新闻。嘉宾选得好,一部分是主要媒体电视杂志的记者,第二是研究抗战的权威专家,第三是资料准备充分。可以这么说,这次我们在超前性研究方面,把工作做到极致。在03年秋天,刚融入集团我们就看抗战资料,一年半前04年就利用集团资料找到很多宝贝,95年东方电视台的节目《血肉长城》珍贵资料有100分钟,05年的春天,我们把这作为头等大事,到北京、美国去收集资料,抗战资料从160分钟增加到300分钟,编了180分钟完整版,再经过几个月删选,按照历史线索,编成一个完整上海抗战(1932-1945)全面抗战的过程,一播出后离节目其实只有半部之遥。看片《抗战珍贵资料》
现在以研究超前性为基础、以主体播放为核心、全方位服务为目的的模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第一次掌握了节目没有编我们资料已备全的主动性,所有频道频率做抗战节目向我们要资料,我们全部发给他们,包括标引解说词,还形成了联合制作节目的高潮。达到6个栏目20集15小时,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和纪实频道合作的《人民的胜利》12小时直播,资料运用达到黄金般的效果。看片《人民的胜利》
这次,我们提供180分钟都是大家没有看到过的,效果非常之好,资料服务达到新水平。情况不再探索中,2007年《城市发现“岳”读上海》的栏目推出,这是我们资料员首次从幕后走到幕前,拥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栏目板块。早在1年之前,我们中心领导就找我,是否可以推出一档,叫《景岳开讲》,我一听吓了一跳,他说你看看现在有香港凤凰卫视、海外英国、日本《东京今昔》都有资深资料员讲解的栏目,我们中心领导又联系了早新闻去试镜头。我慢慢进入角色,我自己拉选题、编资料,梳理成4集,整整4个小时的上海百年变迁的资料汇编精选。07年3月正好《新闻夜线》找我,做《城市发现》我把编好的四集和他们讲,一拍即合,水到渠成,就开始了这个栏目。第一次上音频,我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们帮我做了一个很显眼的预告,这不仅是代表我个人,而是代表所有同行资料员,原来我们说默默无闻,现在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栏目。但是讲好资料不容易,我要自己出选题、自己编资料、自己讲解,独家资料独家解读,一共半年53期400分钟。既然是新闻栏目的黄金时段,选题正好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逢清明给大家看陈毅如何祭奠,八一建军节如何庆祝,六一节解放前后的巨变。遇到重大的纪念活动,我还推出特别节目,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我推出《沪港传奇》。正好是淞沪抗战七十周年,我推出《淞沪抗战系列》。五一黄金周我就做了《百年海上风》,讲上海百年来的衣食住行。我感到光就资料不行,要有讲述的技巧,有七字真言,而且要对画面对主题要有深入的研究。《岳读上海》
有的东西不是光展示珍贵资料说几点看法就行了,比如说8月安东尼奥尼去世了,这是一个新闻热点,他原来拍过上海,当时批判他,集中攻击他专门拍我们差的一面,几十年过去了是否是一回事呢,这个尖锐的问题要回答阿。请看《电影大师眼中的上海——安东尼奥尼》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关键要讲出资料背后的历史,要讲他就要了解安东尼奥尼的生平有了解,才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半年来《城市发现“岳”读上海》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9 -4.2之间,半年没有休息,后来实在撑不住,不得不停下来。
目前,我们在上海资料馆藏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十年间珍贵历史资料猛增了40倍,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上海影像百年史志系列已经形成。看表格,是金字塔型,我们成为上海音像资料的收藏保管、观摩与研究开发中心。无论是各频道频率或者是各界同行要找上海资料就想到我们馆。 (1)与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上海着名地标外白渡桥拆迁与回搬的大型现场直播活动。所有资料由我们提供,我还写了《外白渡桥的前世今生与百年沧桑》,把外白渡桥1856-2008年的变化写出来,被这个栏目的制片人称为编辑记者了解外白渡桥的启蒙读物。(2)《故宫》导演周兵在创作重点大片《外滩》时,今年周兵被纪实频道请来拍外滩,特邀本馆为资料的提供合作方。5月我去法国找到了相关的珍贵资料。11月去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找资料。(3)着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创作世博大片《上海传奇》时,也特来本馆观摩咨询上海资料。
本馆资料研发的合作对象正由境内拓展到境外,2008年成功地为澳门博物馆制作了历史文献片《郑观应》。这部片子制作难度大,学术要求高,整年放在那里给大家看。《郑观应》要全程负责,好在对此有研究,02年就去澳门参加《郑观应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写了一万多字的论文,还作了重点发言,他们对我们很放心。于是稿子全部由我们撰写,完成后制作精良,观点正确把握,所以在大型展览《郑观应》开幕仪式上,这部历史文献片《郑观应》的启播仪式由我们领导和澳门特首何厚铧同时按下。
展望未来,年轻的力量上来了,2008年制作了大型系列专题片《上海故事》(366集,732分钟)创作成功,它表明1,本馆青年员工已经挑起上海资料馆藏建设与资料研发的重担。 2,《上海故事》这部片子讲1978-2008年的上海改革开放,大量运用1980年后的上海普通资料,这表明数量及其强大的普通资料也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3,资料研发成果的发布平台正由传统单一的电视荧屏向网络新媒体、光碟与书籍等多渠道扩展,因此,在上海资料的馆藏建设与开发方面,本馆在人才、资源与平台等方面已经有了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责编:薛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