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 刘弥
素材资料的定义与范畴
素材(source material of literature and art)一词,《辞海》中释义为文学、艺术、设计创作的原始材料,即未经提炼和加工的实际形象和生活现象。
电视领域的素材资料一般指未经编辑和加工的原始拍摄音像资料,此外具有历史影像价值、未包含附加标识的部分纪录片、专题片、新闻、文艺、体育等节目因其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也被纳入广义素材资料的范畴。
素材资料的珍贵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机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让看电视变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最基本的娱乐休闲内容。强劲的文化需求促使电视业成为最高产的文化行业。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台共开播36个频道,全年播出节目总量达到309767小时。如此巨大的节目制作量对音像资料的依赖日益增强,特别是对能够直接用于节目再制作的素材资料的需求空前强烈。
以中央电视台承制的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文献电视片《旗帜》的创作过程为例,由于文献纪录片对素材资料的巨大需求,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创新服务模式,实践“资料先行”理念,首次以资料编辑组的角色嵌入重点节目制作的全流程,通过汇集馆藏和外联采购,为节目制作提供音像素材超过11000分钟,资料量与成片时长之比达到22:1,为《旗帜》的成功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电视媒体和资料机构日益重视音像素材的使用价值和史学价值,不少音像资料馆冠以素材“核心馆藏”、“特藏”、“典藏”等名号,并在归档存储、数字化编目、销售价格、版权保护等方面严格区别于其它资料,制定专门策略。
素材资料的编目实践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自2004年建馆之初就十分重视素材资料的收集抢救和转储编目。在轰轰烈烈的全台清理回收积压磁带的工作中,大量的一手拍摄素材被回收入馆,并在第一时间开展整理修复和抢救性数字化转存。珍贵的素材资料从磁带盒中流入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摇身一变成为数字文件,实现了永久性保存,化为永不衰减的历史记忆。海量的数据需要有效途径进行检索和查找,数字化编目就是为这些进入庞大数据库的珍贵素材分门类,上“户口”,做标记。
2005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开展了规模化的节目资料磁带整理修复、数字化转存和编目生产。依据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第一部分:电视资料》等研究制订了《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编目细则》。针对素材资料提出了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四层深度编目、详细着录的原则,不带附加标识的国际版资料和编辑版资料也参照素材编目原则进行数据切分和着录。截至2010年底,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共完成素材资料编目54015小时,国际版、编辑版资料编目47396小时。7年来,丰富的素材馆藏和海量的编目信息为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和便利的检索服务。同时,部分编导和用户在使用素材资料的过程中,也反应出素材编目电视特性不强,信息筛选不到位,编目方式“一刀切”等问题。
素材资料编目的优化策略
2010年,改革重组后的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提出以 “支持制播,服务社会”为管理重点,明确资料编目工作要以围绕宣传中心、服务宣传大局和满足节目一线制作需求为改进方向。如何开掘素材资料的珍贵信息,发挥素材资料的最大价值,是优化素材编目的关键所在。在分析、总结音像资料馆多年编目生产实践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一、 突出电视要素,增强镜头意识;
电视媒体设立音像资料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节目资料及其介质的归口保存、管理和开发为节目再生产服务。此类音像资料馆的电视特性和特定功能决定了其对节目资料的收集筛选、数字化编目、开发应用需基于服务制播、服务采编一线工作习惯和需求的原则进行。素材是电视制作再利用价值最大、编导需求最多的一类资料,素材编目尤其应该立足电视特点,用于电视语言和视角,揭示内容要素和镜头信息。
播出节目的编目切分和着录主要体现栏目(节目)结构和内容逻辑,重在节目层、片段层编目,揭示节目表达的含义和意义。素材是由多个镜头和场景组成的逻辑性不强的画面组合,因此编目切分和着录不必强调节目层、片段层这些体现逻辑关系的层次,重在场景层、镜头层的编目。要充分挖掘这些场景、镜头拍了什么(内容),怎么拍的(拍摄手法),什么时间拍的(时间),在哪儿拍的(地点),什么环境下拍的(环境),是什么景别(景别)。
信息着录时应运用电视语言进行准确描述,突出拍摄手法(推、拉、摇、移、俯、仰、跟、追)和景别描述(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例如对一段路边摩托车拍摄素材的镜头描述,正题名为:“马路边停放的南方牌摩托车”;内容描述为:“夏季夕阳下,俯拍广东省深圳市马路边停放的南方牌摩托车”,“推镜头”、“全景到特写”等景别和拍摄手法信息需要在专门着录项中进行准确描述。
二、 捕捉声画细节,挖掘素材价值。
音像资料馆收集、存储的素材大多缺少详细的场记信息和背景资料,因此如何挖掘素材包含的各种信息是编目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挖掘素材的信息和价值须从捕捉声画内容的细节入手,从人物人群的着装分析拍摄的年代,从建筑景物的特点分析拍摄的地点,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分析拍摄的季节,从主体对象的细节分析背景和属性。
例如,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料支持编目的情况下描述一段市民在菜市场买菜的素材场景,简单着录正题名可为“市民买菜”。但是通过分析声画细节,可作出以下判断。如从画面质量观察属于彩色电视设备拍摄且较为清晰,判断为改革开放以后摄制;从男女市民普遍穿紧身短袖上衣、喇叭裤并烫发来分析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时尚;从市场内摊位大多销售海产品来判断拍摄地应为海鲜市场;从素材现场同期音响中听到市场广播中播放歌曲《乡恋》和“北京红桥海鲜大世界欢迎您”等欢迎辞就能更加明确拍摄内容的时空范围。经过以上信息的综合分析,素材场景信息的描述就能更加准确和丰富了。正题名可拟为“北京市民在红桥海鲜大世界购买海鲜”,内容描述为“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夏季在红桥海鲜大世界购买海鲜。”通过对细节的挖掘,素材资料的历史影像价值和再利用价值被有效挖掘出来,更加便于节目制作人员快速查找和准确使用。
三、把握素材特点,制定分类策略。
电视媒体节目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素材类别繁多,用途功能、内容价值各不相同。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目前产生的素材可作以下分类:新闻拍摄素材、专题纪录片拍摄素材、演播室拍摄素材、晚会(表演)拍摄素材、赛事拍摄素材、会议拍摄素材、影视剧拍摄素材、合成制作素材、外购节目素材等。以上分类不尽科学,但基本能够概括目前电视节目制作产生的不同素材类型。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鉴于素材的珍贵价值,采用深度编目方式对素材进行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四级切分和着录。经过多年编目实践和摸索总结,开始依据各类素材的不同价值和特点确定各具特色、适当灵活的编目方式。
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四层编目结构主要用于反映成品节目完整、清晰的信息逻辑结构。素材则不然,其结构随意凌乱、逻辑含混不清,如果生硬地套用成品节目的编目方法和系统肯定无法适用。我们应该把一段素材看成一堆镜头和场景的组合,可以采用跨层编目、灵活着录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素材,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编目。
(一)“精耕细作”方式——新闻拍摄素材、专题纪录片拍摄素材内容最为丰富、空镜信息量大,具有极高的影像史料价值和再利用价值。这两类素材的切分须全面细致,深入开掘每个镜头信息点,收集大量背景信息进行精细编目。
(二)“有效选取”方式——演播室拍摄素材、晚会(表演)拍摄素材、赛事拍摄素材内容信息繁杂,需要针对有效内容进行萃取。如演播室中一般栏目(节目)录制过程留影,晚会(表演)的走场、排练花絮,赛场空镜和花絮等可经筛选后直接“忽略”不进行编目和切分,而重点加强有再利用价值信息和内容的着录。
(三)“按需定制”方式——会议拍摄素材、影视剧拍摄素材、合成制作素材、外购节目素材都是用途指向性很强的专项素材。如大型会议的拍摄素材由于内容重要或政治敏感度高,须按特殊要求制订专门编目方案进行着录。影视剧拍摄素材、合成制作素材、外购节目素材都是为制作专门节目特别拍摄、制作和购买的,由于使用和版权的限制,再利用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协议,进行定制编目和单独保存。
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多次强调,音像资料是中央电视台的核心资源,是评价一个电视台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素材又是音像资料中再利用价值最大,最为珍贵的关键内容,是各大音像资料机构的“镇馆之宝”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如何存好、编好、用好这些资料珍品,将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作者姓名:刘弥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
联系方式:电话—(010)88243566 1381025216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二条9号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1106室
邮编—100045
作者简介
刘弥,男,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行政事务高级主管。2001年至2005年间,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西部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担任编辑、记者、专栏主编,主要作品有《三峡九问》、《西部大开发新举措—西部省市长访谈录》、《让我用骨髓来拯救你》等系列报道,获慈善新闻奖。2005年至今,在总编室音像资料馆、办公室、规划部工作,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编目业务及生产系统的搭建,创建了编目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及基础规章。2010年调回音像资料馆工作后,致力于针对不同类型的节目资料优化编目着录方式,完善节目资料数字化存储、编目、应用策略。
责编:张晖